【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19-09-24

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我校科学组采用“确定主题,课堂实践,研讨反思”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方式,鲜明主题贯穿整学期教研活动,它克服了传统教研形散神也散的弊端,提高了教师自主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研组的研究功能,真正体现校本教研的价值。

我们学校科学教研组共17人,近两年我们采用“主题式教研”的校本教研方式。就是将推进新课程理念过程中所遇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以主题为活动主线,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为主体,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五个“一”(一个课题、一组课、一个系列的研讨活动、一份课堂观察表、一篇主题论文或案例)的活动基本框架。实践初步证明“主题式教研”能较好地处理学校教学教研不协调现象,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使教研组组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大家能持续地系统学习,创造和共享资源。我们的总体目标: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家引领中完善自我。下面以校2008学年的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观察活动”为例介绍我校“主题式校本教研” 活动主要过程:

1、确定主题

活动是否有效,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于是结合教学实际,我们一致决定本学期教研主题为“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观察活动”。目的是想通过课堂观察活动,使每位教师自觉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钻研精神,让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有效的促进常态教学的高效化。通过对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调研和组内教师反复研讨,同时进行围绕主题的理论学习(要求有符合本学期研究主题的5000字以上理论摘记,作为教师校本作业之一,组长及时检查和考核。教师可以参考相关的理论专著、杂志、网络等,组内资源共享),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三个维度,并由三个年级备课组分别承担。具体安排如下:由初二备课组负责观察教师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由初三备课组负责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有效思维、有效行为,由初一备课组负责观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2、课堂实践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着眼点必须聚焦课堂教学,在这个主阵地上要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主体性,同时弘扬团体精神。我们要求每人推出一节涉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课,即形成一组能反映课题思想、解决其中问题的教学探索课。最后选拔冯翠苗老师上《二力平衡的条件》展示课,邀请专家、领导来指导和监督。采用任务驱动式和学校评价奖励相结合,可以克服教师的一些惰性,挖掘教研内驱力。

组员对课堂进行定性和定量地观察。课后全组老师围绕自己备课组负责的小主题参与评课,写评课材料。每位教师听课观察角度不同,均要从自己备课组研究的小主题出发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教师在设计观察量表时,无形中会对照自己的课堂,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

3、研讨反思:

每位教师就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反思和汇报,交流成果,资源共享。组长汇总各小主题的研究动态,要求备课组长以自己小组的小主题整理资料,就每人负责的观察部分作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收获,共同合作完成大课题的结题或延续工作。这次展示活动我们特邀了上海专家张杰教授指导。他高度评价了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组内的和谐气氛;鼓励我们深刻反思,积累资料,多出成果,写好相关教学设计,评课稿,论文或案例,及时推荐参评或发表;并建议我们加强科技手段,把活动过程拍摄下来,以便反复研究。这种专业引领是请专家就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不足进行座谈式辅导,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实用有效的培训。

活动后叙:以这种主题教研为平台,我们组的老师们积极的撰写论文、案例、小课题,分别在市教育局研究院组织的各类评比中获奖。如:林国星老师的小课题《初中科学基于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方式的初步调查与研究》市级立项,屠秀强老师的论文《科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何萍老师的论文《采撷生活片段 构建科学复习新模式》何建强老师的论文《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均获得市属级奖项。

通过这样循序渐近的,持续的主题教研,老师们都认为:“其实不是我们没有什么可研究,而是我们对许多研究点视若无睹,就在我们教学中,就蕴涵着无限丰富的研究对象,以前是我们缺乏一种敏感性 。”相信通过我们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主题教研将会更加出彩,我们的教学质量将会更加出色!

[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